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吴征镒 > 吴征镒生平
left
纪念吴征镒
吴征镒生平

吴征镒先生简介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6-02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吴征镒,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七十年,专长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19166月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但从小在扬州长大。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0-1942年为张景钺教授的研究生,1946-1949年清华大学讲师。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Flora of China》中方主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

吴征镒院士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植被和地植物以及植物资源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1964)一文,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文在充分分析了中国高等植物约3000个属的分布区类型之后,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中国植物区系与东南亚植物,特别是印度支那半岛区系之间,有一个较长的和更相似的历史背景。在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区,是植物最富于特有古老科、属的地区。这些从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传下来的成分,可能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核心,而这一地区正是这一区系的摇篮,它也许甚至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发源地。”这一见解在他的著作《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I)》(1983)一书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和发挥,明确指出中国植物区系有三大历史成分,即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而中国西南部则是这些区系成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他长期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已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20余部学术专著,如《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云南植被》和《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他的著作,已为云南乃至全国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分类群达1700个以上,其中涉及了94334属,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6年撰写的《东亚植物区系的特征和界限》一文,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有所突破,同时与有关学者合作提出多系-多期-多域种子植物的新系统纲要和具体系统。

吴征镒院士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杰出植物分类学家之一,七十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获国家级一、二等奖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院省级一、二等奖8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团体奖”,1999年荣获日本花卉绿地博览会纪念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2001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12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